11月22日,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及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指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中国非遗保护协会非遗数字专业委员会、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拱墅区文商旅集团联合承办的第三届非遗数字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举办。
第三届非遗数字论坛现场
论坛上,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魏鹏举,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洋洋,中国数字文化集团首席技术专家李欣分别以“国家宏观政策与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视角的非遗焕新与跨界融合”“数字技术如何赋能非遗传承与发展”为题,从政策、创新和技术三个角度展开主题演讲,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带来多维度的思考。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魏鹏举
魏鹏举:政策导向下非遗的文化强国价值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魏鹏举指出,非遗的发展与国家宏观政策紧密相关。文化强国建设是重要目标,而要建成文化强国,非遗是重要的着力点。
魏鹏举认为非遗的文化强国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一,非遗是人文精神的传承,在文化传承发展方面的重大意义,这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其二,非遗主体是人民大众,体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内涵。其三,非遗带动国潮经济,是文化意义上的价值赋能和赋值,而文化强国就是用文化赋能赋值强国建设。其四,非遗提升国家软实力,非遗传播能增强全球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其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人文价值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
对于非遗的可持续发展,魏鹏举提出五个关注要点。一是必要合理的财税支持,根据实际情况分类施策。二是守正创新无为无不为。守正要“无为”,非遗不能视为产业,要有人文关怀和立场。在创新意义上是“无不为”,要尽一切可能做各种创新尝试。三是积极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利用数字化对非遗工艺及作品建模、保存建档、建立数据库,加强数字化传播,积极推动智能化发展。四是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赋能文创发展。五是进校园课堂传道授业。非遗进校园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既支撑国家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实现自身更健康、更有韧性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洋洋
宋洋洋: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非遗的创新与融合趋势
宋洋洋从文化跨界赋能及新质生产力切入,分享了非遗创新融合的新模式、新需求、新趋势。
宋洋洋认为,在消费端,非遗的发展呈现出从基础到休闲的转变、经济形态休闲化、实体空间场景化、文商景区多元融合、生活方式美学化等诸多新趋势,为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提供机遇。公众文化消费从相对被动性需求向主动性需求的跃进,从生活状态转变为对生活方式的追求,来自消费者主角意识和交互意识的增强。基于消费端的变化,文旅融合逻辑正在从“旅游搭台、文化唱戏”转变为“文化引流、旅游唱戏”。其中,非遗作为文化符号的引流和跨界赋能能力至关重要。
对于非遗传承创新,宋洋洋认为一是概念上的创新,二是技术层面的介入。理念创新至关重要。思维上,要从小文创向大文创转变,从注重“活”向“活态”规模化反哺转变,打造以非遗为魂的新型乡村文旅场景。技术方面,可以通过技术修复、游戏技术、场景体验等方面推动非遗创新。
在场景体验方面,宋洋洋表示:“我们要从传统的工程思维,技术喧宾夺主,回归到国风国潮,回归到资源展陈的本身。”
中国数字文化集团首席技术专家李欣
李欣: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在非遗数字化的探索与实践
李欣通过具体的案例与实践,分享了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在非遗数字化方面所做的工作。
在强化记录与保护方面,中数集团创新采用二维、三维扫描技术,使非遗的每一细节都能被精准捕捉并转化为数字模型,为未来的非遗项目开发、展示和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目前正在与百位国大师合作,打造元宇宙的沉浸式博物馆。在创新传播和推广方面,通过大空间沉浸式数字体验,打破传统展示方式,增强互动体验。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非遗技艺。推出在线学习与技艺传承课程,为非遗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