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软实力”成为江苏“强实力”
信息来源:本站 添加时间:2022-01-28 浏览次数:315次

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十大重点工作之一。如何在丰富提升“三强三高”内涵的基础上,显著增强江苏文化软实力,努力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先行区?与会的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展开热议。

弘扬时代新风,构筑新时代文艺高峰

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必须以文化自信激发强大精神动力,以精神文明建设凝聚奋进力量,构建新时代文化艺术高峰。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谈到文化强省建设,我们感到振奋,也充满信心!”省政协委员、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说,建设文化强国先行区目标高远,它不是“盆景式”的,也不是零星的在某一个方面“先行”,所以必须要科学谋划,精准设计,通过深化改革来创新激发文艺工作者、文艺院团、文化机构的活力,让江苏文化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徐宁表示,江苏文艺工作者要以高度文化自信构筑新时代江苏文艺高峰,在已经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基础上咬定青山不放松,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推出既体现时代性又有深厚人民性的舞台艺术、影视艺术和书画艺术作品,使之成为具有江苏文化标识性的艺术精品。此外,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的文艺人才队伍,不仅要有孙晓云、周京新、毕飞宇等这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艺名家领军人才,也要通过“名师带徒”计划等平台让更多的年轻人在全国脱颖而出。

“作为省属国有文艺院团,我们将切实履行使命担当,进一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为建设文化强省作出更大的贡献!”省政协委员,省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泽云说,继昆剧《瞿秋白》《世说新语》《梅兰芳·当年梅郎》、京剧《梅兰芳·蓄须记》、歌剧《周恩来》、中篇评弹《钱学森》、锡剧《追梦路上》等剧目代表江苏参加或入选多个国家级艺术盛事后,今年他们将重点创排扬剧《亚夫之光》、京剧《张謇》、话剧《新华方面军》等原创作品,继续扎根江苏大地、书写江苏故事。

增强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是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题中应有之义。省人大代表,省文旅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表示,省文旅厅将深入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打响“抱石风骨”“散之风神”“悲鸿风度”美术书法活动品牌,持续实施公共服务“双千计划”。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高品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遗产更好彰显文明价值、时代价值。推进南京博物院故宫馆建设和江苏戏剧学院筹建工作,打造新时代江苏文化地标。

擦亮“江苏名片”,打造特色文化标识

从楚汉文化到吴文化,从运河文化到江海文化,从红色文化到非遗传承,受访代表委员一致表示,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要擦亮独具魅力的“江苏名片”,打造江苏特色文化标识。

以哺育了两岸儿女、孕育了灿烂文化的大运河为例,近年来,我省聚焦打造高品位文化长廊、高颜值生态长廊、高水平旅游长廊积极作为,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见效,打造出一张新的“大运河”文化标签。放眼运河未来,增强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是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题中应有之义。龚良表示,要继续以制度设计统筹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形成以“淮扬运河”“江南运河”为重点的“2+5”遗产保护空间布局;以系统保护彰显运河文化时代价值,着眼完善运河遗产保护体系;以文旅融合打造运河文化鲜明标识,注重运用艺术形式传播运河文化;以资源开发助力运河全域高质量发展,让沿线地区成为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省政协委员、泰州市政协副主席卞赋章此次提交的提案是《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打造人文江苏的建议》。他表示,江苏有幸坐拥大江(长江)、大河(运河)、大湖(太湖)、大海(黄淮海),共享吴越文化的熏陶、楚汉文化的呵护、金陵文化的浸染、淮扬文化的滋润。独特的地理资源成就了独领风骚的人文特色。“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关键要把握好江苏文化的‘文脉筋骨’所在。通过文化艺术节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江苏水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让水韵江苏更富诗意、走向远方。”

省政协委员、省司法厅副厅长张亦军认为,近年来,区域文化名片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大家所认识,对代表性文化符号,包括对文字、音乐、艺术、服饰等的挖掘整理、传播推广、推陈出新,包括对文化名人名作、知名载体的建设,都能很好地展示地区人文面貌,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江苏有丰富的文化富矿,人杰地灵,优秀的文化资源无处不在。很多知名度很高的项目如昆曲、淮扬美食、明清城墙等的影响力、辐射度已经融入百姓生活中。建议加大力度,筛选一些重要项目,用系统化思维、立体化包装、持续化经营,打造有影响力的新生代文化事项,来提升江苏优质文化资源的闪亮度、丰富性和影响力。”

抓住“时间窗口”,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艺术

数字化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手段。抓住数字变革的“时间窗口”,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产业链上下游融合,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建设的“必修课”。

省政协委员、省交响乐团首席指挥程晔说,疫情改变了人们观看演出的习惯。过去一个剧场多的也就几千个座位,但现在一场交响乐演出却能收获10万+的在线观众。“虽然盈利模式尚未建立,但是却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推广作用。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必须画好同心圆,才能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省政协委员、苏州姚建萍刺绣艺术馆馆长兼艺术总监姚建萍建议,在数字化的背景下,尽快搭建一个非遗传统手工的数字化平台,真正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

“抓住数字技术和媒介融合的时代趋势,做好传统艺术和数字技术的结合,是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省政协委员、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院长王方去年做了一个非遗表演类艺术数字化的课题,为此做了不少调研。他举例说,去年很多“破圈”的文化现象,都有技术的身影。大热的《唐宫夜宴》是将传统中国舞蹈和数字技术结合,电影《白蛇传》则是将越剧和4K技术结合打造的数字电影,而江苏卫视跨年晚会上的“邓丽君”是一个“数字人”。“数字技术可以让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新的艺术形式有更多的结合,江苏在这方面有很好的资源。”

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成为大势所趋。“面向‘十四五’,我们越发感到数字技术给文旅发展带来的广阔前景。”省政协委员、省文旅厅一级巡视员陈芬介绍,我省将完善文旅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大文旅领域智能场景感知、人机交互、全息展演、沉浸式体验等技术研发,打造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数字化新业态、新主体、新模式;拓宽数字服务应用场景和传播渠道,推进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壮大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形态,积极发展数字创意、数字娱乐、数字艺术等产业,打造一批“不谢幕的剧场”“不停演的广场”“不落幕的展览”。(陈洁 付奇)

 
 
(责编:周梦娇、张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