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中区结合自身情况,为河湟刺绣、酥油花、剪纸、河湟小调等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中区文旅以乡村学校少年宫、学生社团、课后服务为依托,大力开展丰富的课外美育课程,为非遗进校园提供了沃土。
幸福的栖息乐园,少年的筑梦空间。西宁市阳光小学建立了青海汉族民间小调、西宁贤孝两项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和湟中农民画青海省级非遗传承地。每周1个课时让孩子们零距离接触西宁地区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建好乡村学校少年宫,点燃农村孩子成长梦。总寨镇逸夫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自2015年3月正式启动以来,一直以丰富乡村学生的生活,拓展乡村学生的视野为活动宗旨,每周定期开设河湟刺绣、腰鼓、秸秆画、民乐社团等26个社团。其中,河湟刺绣还邀请了非遗传承人入校教学,让师生近距离接近非遗文化。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教育为文明传承服务。南川东路小学为推动本土河湟曲艺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充分借助周边地区民间艺人力量,将河湟曲艺社团和河湟文化宣传相结合,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丰富青少年的活动场所,拓宽素质教育的载体和阵地。华罗庚实验学校西宁分校开设了经典诵读、体艺、仿酥油花粘土工艺和粘土仿青铜工艺制作、探究古代科技文明及种植养蚕植桑等系列课程,厚重了学校文化自信的底色。
创新校本课程,丰富少年宫项目。劳动路小学的陶艺项目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学校携手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以“校本课程”为突破口,成立了青海省第一个青少年历史文化彩陶教育基地,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