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编嬢嬢”陈秀英:传承非遗60余载的“守”艺人
信息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添加时间:2022-04-06 浏览次数:371次

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柏合街道,有一种传承300年的工艺——柏合草编。柏合草编作为柏合“五绝”文化之首,曾是当地村民的主要副业收入来源之一。

柏合草帽因做工精细、色泽艳丽、舒适耐用等特点广受欢迎,其产品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市场。当地一直流传着“到柏合寺取草帽喽”这句口头禅。可以说,草编滋养了柏合这方水土,是柏合人独特的文化记忆。

今年73岁的草编文化非遗传承人陈秀英,是土生土长的柏合人,五六岁起就跟奶奶学习草编技艺。几根麦秆,在陈秀英的巧手翻折间,变成了一段柔软细腻的金黄色辫子,靠着一针一线快速变换的缝合技法,不一会儿功夫,一顶精巧的遮阳草帽就做好了。“草编的用处很大,草帽可以遮雨蔽日又可以扇风,累了还可以垫坐,坐了也不会烂。 ”陈秀英说。

草编工艺流程复杂,要求极高,一般有退、剪、筛、熏、剖、掐、晒、染、缝、压10道工序。“手工是有点慢有点麻烦。”陈秀英告诉我们,做一顶小草帽,最起码要1天的时间,做三层的大草帽需要2天。

以前,柏合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草编,上到80岁老人,下到几岁孩童,心灵手巧的柏合人,仅草帽就能编出上百种款式。“因为我们的长辈就是做草编的,小孩就和他们一起学着编,长大一点后手艺变好了,就做帽子卖。以前很便宜,像是传统草帽,最好的可以卖五六角钱一个。”陈秀英说,那时,编草帽变成了柏合当地10多万人的生存之道。

然而,2000年以后,因为销路的萎缩及产业规划的调整,种麦秆的土地逐渐减少,原材料缺乏,大家编织的积极性也大大下降,很多人逐渐改种水果,不再以草编为生。昔日人们在太阳下翻晒草辫、围坐在一起编草编、戴起草帽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场景,成为过往。直到2009年,柏合草编被纳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状况才有所好转。

“在2019年的时候,我们社区成立了草编工坊,主要目的是为了把我们的柏合草编文化保护和传承下去。当时,我们招募了辖区50多名‘草编嬢嬢’(嬢嬢,四川方言中阿姨的意思)。”成都市龙泉驿区梨花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方璐介绍。

正是这一契机,将陈秀英和50多位草编爱好者聚在了一起。经过这些“草编嬢嬢”们的不断研发创新,如今,草编衍生出上百个品类,工坊里陈列了琳琅满目的草编作品,有各式各样的背包、箩筐、挂件、扇子以及工艺品“龙”、成都大运会吉祥物“蓉宝”、十二生肖麦贴画等。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喜爱柏合草编,梨花街社区特意引入了网络直播的培训课程,教“草编嬢嬢”学习直播技巧,给她们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我们会进一步丰富想象,做出不一样的东西来。”“草编嬢嬢”李诗清满脸笑容地说:“我们几个姐妹们都希望让草编走出去,走向全国。我们的梦想是走向世界。”

草编工坊的“草编嬢嬢”们平均年龄都在60岁左右。现在很少有年轻人学习草编工艺,陈秀英忧心草编这一工艺得不到很好的传承。为此,她时常和其他“草编嬢嬢”一起去周边学校教孩子们做简单的草编工艺品。“每周五要去柏合小学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作品,那些娃娃学得还可以。”陈秀英说,除了走进校园,她们还会走进社区以及企业,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柏合草编,让更多年轻人亲身体验草编制作过程,感受其中的乐趣。

“小小草帽圆又圆,遮阳避雨润心田,扇风纳凉好自在,一顶草帽一片天。”这是陈秀英为草编写的打油诗。守护、传承草编文化60余载,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陈秀英对于草编的热爱丝毫未减。她说:“我们草编工坊的平均年龄是60多岁,我都70多岁了,如果这代人不传承就失传了,没有人会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草编工艺真正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