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摊铺——山东

(排名不分先后,内容由商家提供)

1、周村烧饼手工制作技艺

周村烧饼,源于汉代,成于晚清,盛于当代。周村烧饼制作技艺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周村饮食店的师傅们结合周村当地小吃的特点,用上贴烘烤胡饼的方法,创造出了山东大酥烧饼。清光绪六年(1880年),周村郭姓烧饼老店“山东聚合斋”对烧饼制作工艺潜心研制,形成具有“酥、香、薄、脆四大特点的大酥烧饼。1956年,携大酥烧饼制作配方和制作技艺的郭姓后人加入国营周村食品厂。1961年,大酥烧饼以“周村”作为商标进行注册,正式定名为“周村”牌周村烧饼。2005年注册商标“周村烧饼”,确定品牌名称为周村烧饼。

2、淄博刻瓷

李梓源艺术中心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梓源先生于1994年1月创建。占地面积1495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内设刻瓷工作室、陶艺工作室、博物馆、非遗实训室、陶瓷研学基地。是中国第一家以刻瓷史料整理、作品研发、传承、传播的刻瓷艺术研究机构。刻瓷作品以精细著称。产品涉及瓷盘、瓷瓶、瓷板、釉上五彩刻瓷、手工陶艺。

3、德州扒鸡制作技艺

德州扒鸡”是山东德州的著名特产,其加工技艺是一项具有300余年的沿革历史与独具特色的手工制作技艺。长期积累形成与严格传承的11道工艺程序,确保了德州扒鸡以其优良的品质而闻名遐迩,成为驰名中外的特色食品,具有较高的民族技艺保护价值。2007年,德州扒鸡“加工技艺”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山东德州扒鸡股份有限公司是德州扒鸡加工技艺的唯一传承保护单位。

4、曹州面人

曹州面人历史悠久,相传其源流可溯及尧舜时代,它是在古代祭天地、敬鬼神的“花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距今已近2000年的历史。以菏泽市牡丹区为中心,影响冀、鲁、豫、皖、苏周边几省。 

曹州面人来源生活,乡土气息浓郁,具有造型概括、简练生动、形象逼真传神、比例夸张适当、工写结合的特点。堪称中华一绝。

5、水浒纸牌及雕版印刷技艺

水浒纸牌及雕版印刷工艺,是一种负载着英雄崇拜情结的技艺,具有其它印刷技术无法取代的特殊功能。水浒纸牌雕版印刷不是一种单一的印刷技术和工艺技术,它把独特的水浒文化现象与独特的雕版印刷技术结为一体。水浒纸牌雕版印刷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它雕版类印刷制品难以比拟的。尤其是每道工序操作之前的神思阶段,可谓是心神交溶、化历史于手中。这些独特的生产工艺,是水浒故乡人历代传承的智慧结晶和神往凝聚,是单一的现代技术难以取代。

6、郯城木旋玩具

樊继美,男,《郯城木旋玩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950年出生于木镟玩具技艺制作的世家,自幼受祖辈和家庭熏陶,学习掌握了镟木彩绘和制作的技艺,并对生产机械进行了改造换代,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制作的产品有生活用品、玩具等5大类,100多个品种。 儿子樊士伟为第十六代传承人。

7、刘氏翻花制作技艺

刘庆怀,平邑刘氏工艺品有限公司经理,1974年出生,从少年时代就跟随祖辈学习翻花制作手艺,2015年评为市级传承人,2021年刘氏翻花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平邑刘氏翻花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

8、黄县窗染花

光年间,迄今已有两百年的历史。当时,人们在云母薄片上绘图着色并用来装饰环境,并称之为“花”。具体分为窗花、墙花、柳棚花、盒子花、灯笼花及过门笺等。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这种原始的表现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黄县人的审美观念,他们又广泛地吸取东北地区剪纸技法精华,创造出剪(刻)与染(色彩点染)相结合的剪纸形式,称为黄县“窗染”或黄县“窗染花”。2008年黄县窗染花被确定为烟台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黄县窗染花被确定为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滕县松枝鸟

松枝鸟是用秫秸与棉花、羽毛等物做成小鸟形状,附在鲜松枝上,色彩艳丽,富有喜庆色彩,每逢年节,不少家庭买一枝插在墙上观赏。

民国十五年西西曹村村民王德益因家境贫寒,外出闯关东,回来时带回两只小鸟,闲暇时剥开研究,反复试制,终获成功,以后便以此为业。村民竟相仿制逐渐形成规模,当时家家生产,户户制作,产品远销至上海、浙江、山西、江苏、陕西、河南、河北及东北三省等省区。

10、滕州张汪竹木玩具制作技艺

滕州张汪竹木玩具是用竹子、树木制作成的玩具。按状态,可分动、静、响三类。竹木玩具制作简便,多用木材、竹子的下脚料,经手工制作而成,常见的有刀、枪、剑、戟、喇叭、笙、笛、竹龙、风车、燕车等。据说,在清乾隆年间,张汪镇南陶庄村民高余友的祖父,从艾湖学来制作喇叭、竹笛子的手艺,后逐渐发展,使品种多样化。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是竹木玩具发展的鼎盛时期,全村一百多户家家户户都做竹木玩具。如今,南陶庄村的竹木玩具远销全国很多地方。

11、城隍庙肉火烧制作技艺

肉火烧在山东潍坊一带,作为美食之一,早已具有品牌象征意义。

皮酥柔嫩、香而不腻。刚出炉的肉火烧呈碗口大小,因热气和肉馅的充实而饱满,圆滚滚的却看不到捏合的痕迹,略扁平,颜色呈金黄色。因是用以煤炭为燃料的传统土炉,经过烙、烤、烘、烧、蒸几道工序烤制而成,所以不像油炸火烧那样有着油腻的外表。刚出炉的火烧,色彩艳丽,火烧散发着面香、馅香、火燎香。咬一口,外焦的面皮咯咯作响,大葱与鲜肉在高温下的组合,香气十分浓郁,才产生了让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的感觉!食用时用一张吸油纸包住,一口口咬下去,鲜香美味,别有一番风味。

12、聂家庄泥塑

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主要产地在高密市姜庄镇东西聂家庄等村落,是全国泥塑艺术中唯一具有“形、色、声、动”四大独特效果的民间艺术,聂家庄泥塑题材范围宽泛,生产品种以泥娃娃、叫虎、叫鸡、摇猴等为主。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3、红丝砚制作技艺

红丝砚制作技艺指运用所采红丝石原料,因材施艺进行创作制成红丝石砚的制作技艺。红丝石仅在潍坊市青州黑山与临朐老崖崮有分布,是一种刷发如丝、色如晚霞、丝如鸡血的石头,故名“红丝石”。红丝石硬度适中、纹理丰富、色彩对比明显,用红丝石制成的砚台“细润如玉,温嫩而不滑,扣之有声,聍水不耗、发墨不损毫,久用笔锋不退”,被历代文人墨客誉为“名砚第一”。

14、潍县布玩具

“潍县布玩具”兴于清乾隆时期,其特点是设计随意、因材成形,颜色多变,意态生动,特别具有原始文化意味儿,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具有浓郁乡土色彩的民间工艺。布玩具品类繁多,以布老虎、狮子滚绣球、荷包为代表作品,其他还有牛、羊、兔等动物造型。2012年入选第三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5、隆盛糕点制作技艺

隆盛糕点制作技艺源于明代衡王府贡品糕点坊。据《脱氏宗谱》及“脱氏第二十二代脱奉海房屋赠予文书”记载:清道光年间(1849年),脱氏第十九世祖脱仕元继承祖上制作糕点技艺,在青州城海晏门(即东门)里路南紧挨城墙处,建起了糕点茶食铺,取其三子万隆、四子万盛名字中各一字定店铺字号为“隆盛”, 延绵至今有近一百七十多年历史。隆盛糕点制作技艺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隆盛糕点制作技艺严格按照回族的宗教习惯加上传统的工艺和祖传配方精工细作而成,具有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入口即化,香甜可口、油而不腻、百吃不厌的特点是远近闻名的青州标志性特产。

16、鲁锦织造

鲁锦是鲁西南民间织锦的简称,是山东独有的一种纯棉手工提花 纺织品,具有悠久的织造历史、复杂的织造技艺和绚丽的艺术图案。鲁锦织造技艺2006年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鲁锦是山东妇女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她们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的证明。鲁锦图案与传统的吉祥文化密切相关,蕴含了织女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鲁锦”的织造原料均为是 纯棉材料。从采棉到上机织布一共要经大小七十二道工序全部采用纯手工,手纺、手织、天然植物染色棉织物(俗称老粗布),由于工艺条件其花纹主要是方形几何纹,又被称为“花格子布”。主要有“提花 斗纹”、“核桃纹”等,又有“四格缯”、“八格缯”等之区别,“鲁锦”织物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又属于纯天然绿色保健织品,具有极高和广泛的使用价值。

17、鲁绣

鲁绣,又称“山东绣”“衣线绣”,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为见于史料的最早绣种,系“八大绣种”之一,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现为山东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鲁绣作为北方民间刺绣的代表,博采“苏、粤、蜀、湘”四大名绣之长,而又独具一格,针法丰富多变,纹理疏朗清晰,质地坚实浑厚,色彩对比鲜明,注重工艺性与装饰性。其中济南地区的手绣发丝绣(人发与丝线结合施绣)堪称鲁绣之精华。发丝绣多以水墨效果为主,尤以擅长表现中国画和书法等观赏艺术品,亦可精绣人物肖像和油画。作品采用平针、缠针、打籽、滚针、散套针、辫子股针、旋针等多种针法,以及编、结、缀、钉、补贴、纳锦、盘金等多种手法,形成了留水路、镶金边、缀饰物的独特工艺技法。当代鲁绣融合西方工艺、图案,创作出集“抽、绣、编、锁、勒、挑、补、雕”等技法于一体的独特技艺,绣品风格豪放粗犷、淳美坚实、朴中寓秀,充分展现着爽朗、豪放、朴实的山东地区人文风情。

 徐秀玲,女,1961年生,鲁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她在尊重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发丝绣工艺,大胆突破了以“齐”为标准的衡量尺度,借鉴苏绣“乱针”绣法,绣制时针法错落有致,使得作品画面层次鲜明而不失丰富,粗犷中彰显精微。代表作有《孔子绣像》《东方朔》《鹊华秋色图》等,部分绣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览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多项国家级奖项。同时,她倾心传承人培养,出资授徒,开办鲁绣传习班,面向社会招收鲁绣学习者,尤其自2008年开始,先后参加济南市知名传承人公开招聘学员工程等多种传习授课活动,现已培养学员100余人,传承效果颇为显著;多年来,她高度重视鲁绣的宣传工作,主要参与省市级文化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国内外文化宣传交流活动,赴香港、台湾等地区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鲁绣的宣传展示。

18、丝绸染织技艺 

国家级非遗项目周村丝绸染织技艺主要包括:原料检验-泡丝-络丝-并丝-捻丝-整经-卷纬-织造等几大工序,若干小工序。

 主要产品有,各类丝绸面料和真丝围巾等,熟织产品需要先染好经线、纬线,再上机织造,凯利丝绸有限公司主打的文创产品凯利织锦画就是熟织产品。凯利织锦画系列产品采用红、黄、蓝、绿、黑、白6种颜色作为纬线原料,通过不同的组织变化和色彩搭配,来体现五颜六色,层次分明的视觉效果。

19、彩印花布传统印染技艺

彩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时期,明清,民国时期在临沂盛行 。各县各镇都有印染作坊,彩印花布主要以大红、翠绿、桃红、紫、黄等色套印,图案富丽堂皇,民间通常以“鹅黄鸭绿鸡冠紫,鹭白鸦青鹤顶红”来形容彩印花布的绚丽多彩,彩印花布题材多以牡丹、凤凰、荷花、富贵、富寿,大多选材于吉祥的民间故事传说和历史故事传说,诸如“鱼穿莲”“四喜石榴”“凤穿牡丹”,吉庆有余,富寿图,五毒肚兜等等,选题独特,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对比强烈,质朴豪放,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农村姑娘出嫁时的必备之物,当时染坊的门联就有“喜见蒙山浓染黛,欣看沂水淡托蓝”,“双手调和三江水,巧手能染五彩云”。染坊的师傅们在彩印花布上充分体现了山东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及人们的相互祝愿。

20、陈氏锔艺(宫廷技法)

青岛陈大雷传统为文化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本着传承和发展传统技艺的使命。公司旗下设有:陈大雷锔艺坊、锔工技艺博物馆,旗下银器品牌:银满堂。公司董事长陈大雷为陈氏锔艺第五代传人,现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从业二十八年,在锔艺、古董文物修复、金银器打制方面享有较高的声望。本人和徒弟作品多次获得省市工艺美术奖项。

21、鲁派内画

鲁派内画始于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年),是指山东省淄博市的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与京派、冀派、粤派内画在业内并称为中国内画四大流派。鲁派内画用特制的弯型内画毛笔,伸入口小如豆的壶内反向作画,将国画的皴、擦、染、点、勾、撕等技法引入内画,手工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格调典雅、笔触精妙,"方寸之间绘大千世界",鲁派内画作品多以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传统题材进行创作,并擅绘制百虎、百骏、百兽等百题材作品,作品粗犷豪迈,风格泼辣,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几代内画艺人们的奋发努力,鲁派内画已成为中国内画四大流派的生力军。1992年鲁派内画第三代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广庆在淄博成立了我国第一所内画艺术研究院,以张广庆内画院为基地,传承谱系教授鲁派内画技艺。2006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鼻烟壶专业委员会落户山东淄博张广庆内画艺术研究院,2013年,鲁派内画被山东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11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张广庆内画艺术研究院成为国家级非遗鲁派内画保护单位。2016年11月经山东省文物局批准成立了淄博市青岭内画鼻烟壶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

22、高密剪纸

高密剪纸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高密剪纸构思精巧,善用阴剪和阳剪手法,巧用黑块和细线,善用锯齿纹和光滑面,剪制纹样有定规而不拘束,粗犷中见清秀,稚拙中藏精巧,具有简约不单调、质朴而灵秀、生动又传神的艺术效果, 颇具“粗中有细的金石味”,以灵巧双手与轻剪飞扬,把百姓的生活情感与人间理想生动地展现出来。

23、滨州民间剪纸 

滨州民间剪纸广泛分布于黄河、徒骇河流域的广大乡村的滨州民间剪纸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反映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剪纸结构严谨、古朴浑厚、粗犷豪放、拙中蕴灵,与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存一脉相承,是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世代相袭,不断创造,经久积淀的结果。滨州民间剪纸中凝聚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倾吐着人们对自然、劳动、生活、爱情、生命的颂扬和赞美,显示出滨州人民高尚质朴的情操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反映了民俗心理和审美观念的朴实刚毅,自然中现顽强,苦难中生勇敢,平稳中求开拓。

24、烟台剪纸

烟台剪纸是山东省烟台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从传世的明代道教音乐剪纸、戚继光练兵的“盾牌舞”、“小刀舞”剪纸和明代中期表现南音演奏的剪纸来看,剪纸在烟台一带民间流行,至晚始于明朝。据《招远县志》和《莱阳县志》 记载,到了清代,胶东各地的民间剪纸已普遍存在。剪纸(烟台剪纸)以莱州、招远的墙花较为著名。制作时先用黑纸镂刻出基本形象,而后在镂空处衬贴各种色纸或染色,作品即告完成。 

2008年6月7日,剪纸(烟台剪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16。

25、潍坊风筝

潍坊风筝兴于明初,盛于乾隆,有600多年的历史,主产地为山东省潍坊市,为“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潍坊风筝是用竹子扎制骨架,高档丝绢蒙面,手工绘画,工艺与美术的结合,作品以硬翅风筝为主,长串“蜈蚣”为最,软翅风筝为巧,筒子风筝为奇,扎制的风筝结构合理、色彩艳丽、起飞高稳。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6、潍坊嵌银髹漆技艺

潍坊嵌银髹漆技艺至今已有近二百年历史,曾数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宾,2011年潍坊嵌银髹漆技艺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非遗名录。

潍坊嵌银髹漆技艺是潍坊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其工艺繁复,创作工艺流程涵盖;择料、解板、器型设计、雕刻图稿设计、嵌银图稿设计、雕刻工艺、镶嵌工艺、组装工艺、粗细打磨、大漆工艺、拨丝工艺等诸多工艺环节,其中金银丝镶嵌是其特色重点工艺。潍坊嵌银技艺借鉴了古代青铜器上镶嵌金银丝的金银错工艺,在木制胎体上开槽镶嵌,因其工艺流程繁复,所以对艺人综合技艺要求极高。

27、胶南年画

田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农民书画美术研究会常务理事,青岛西海岸新区美术馆负责人,青岛西海岸新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胶南年画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山水画杨文德导师创作班助理导师,齐鲁文化之星,山东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个人,青岛市高层次人才,青岛文化之星,青岛西海岸新区拔尖人才,青岛西海岸新区优秀青年人才,青岛西海岸新区民间传统技艺人才。

联系方式:13793228918

2019年作品:《二十四节气—阳春六节》获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提名作品。

2018年作品:《山乡秋意浓》入选升庵诗画—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6年作品:《时年八节》获中国美协主办的“翰墨青州•2016中国农民画作品展”入会资格作品(最高奖)。

2016年作品:《岁月》获中国美协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入会资格作品(最高奖)。

2015年作品:《巫峡烟云》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古蜀文脉▪墨韵天府2015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2年作品:《一块花布》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2012辽源东丰—中国农民画艺术节暨全国农民画展览”。

2004作品:《红高粱》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2004西安 —全国现代民间绘画作品展”。

28、青岛高家糖球制作技艺

青岛高家糖球始创于清末年间发展至今已传承四代,高士湘作为第三代传承人,继承了老一辈糖球制作技艺的精髓并将青岛高家糖球带出国门。

青岛高家糖球主要特色为香甜酥脆,其中"雪里红”作为花样糖球中最为著名的一种,糖丝如雪,白里透红,令人垂涎三尺。2021年7月参加跨国领导人青岛峰会,2019、2020、2021连续参加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1年,青岛高家糖球出口到韩国,深受当地市民的喜爱。

高士湘,1961年生,现为青岛高家汇品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青岛糖球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世纪70年代开创了芝麻糖球的制作技艺和“雪里红”糖球的招牌产品。2000年10月成立青岛高家兄弟食品厂。2016年,成为青岛市手工艺协会副主席;2019年1月,参加“中华老字号”故宫过大年;5月,成为青岛高家汇品商贸有限公司法人代表;8月,参加中央电视台《2019中秋特别节目》的录制并在中央电视台播放;2020年,被评为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9、2020、2021连续三年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在糖球制作技艺传承方面,高士湘多次无偿进入大中小学校和社区进行糖球制作技艺展演和传承;先后收徒30余人;被有关团体授予“青岛市手工艺大师”、“青岛市手工艺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

29、广饶齐笔

中国齐笔历史悠久,名扬四海,齐笔手工技艺代代传承至今,古往今来为书画艺术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齐笔起源于春秋五霸之一的齐国(今广饶县),后由蒙恬改制而成。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齐笔”成为中国书画家梦寐以求的珍品,其美名遍及神州。

目前在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形成了从事了加工制作“齐笔”行业的集群。近年来,郭明昌先生作为齐笔第五代传承人,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带领“齐笔”艺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