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摊铺——陕西

(排名不分先后,内容由商家提供)

1、榆林豆腐

榆林豆腐在传统的制作中以黑豆为原料,经过炕晒、脱皮、浸泡、磨浆、过滤、煮浆、点浆、压制八道工序而成。在这其中,点浆是榆林豆腐制作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独特的技艺。本人尤擅长点浆,点出的浆花可像米粒一样大。这样压制出来的豆腐白嫩、细腻,味香可口,深得榆林人的喜爱。

2、榆林定边炉馍馍制作技艺

定边炉馍馍是三边(定边、安边、靖边)传统美食,起源于安边,至今有三百年的历史。三边地处边塞,自古以来,是多民族交汇融合的地方,在这里,既蕴涵草原游牧文化,也蕴涵边塞军事文化,还蕴涵中原农耕文化。炉馍馍就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那些游牧民族、戍边军队、服役民众为了适应迁徙奔波不能长期定居的生存环境而创造的一种方便食品(干粮)。当地的人们把这种食品代代相传,留传至今。     

3、榆林府谷米凉粉

小米凉粉是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很有名的一种小吃,当地人称它为“米凉粉”。早在200多年前,智慧的府谷人为了面对严峻的生活环境,为了度过酷暑,人们探索,做出了米凉粉。米凉粉绵而不沾,软而勾连,腻而有韧,柔而成型。说是粉,吃起来却更像是凉面,外表呈淡黄色,切成一指宽的条状,配上黄瓜丝,调上芝麻、香油、醋等调味品,在炎热的夏天吃上一碗,有清凉消火之效。

4、榆林横山区梁家老醋制作技艺

梁家老醋传至梁鹏已是第五代。

“梁家老醋”制作所选用的原料有:高梁、米糠、麸皮,主要制作工艺有:采曲子、选料、清洗、浸泡、蒸煮、冷却、接种、自然发酵、拌料、再次接种(糖化、醋化、氧化等过程)、翻胚、冷却、淋醋、古法陈香、出醋等多个程序,梁家老醋酿造工艺是一项特殊而复杂的过程,是“活的文物”,凝聚着传统工艺的精华,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历史、人文、经济以及社会价值。它是历代酿醋人智慧的结晶,是酿造技艺中的一笔珍贵遗产。"

5、靖边剪纸

俗话说:“世界剪纸在中国,中国剪纸在陕西,陕西剪纸在陕北,陕北剪纸在三边”,从技法而言“靖边剪纸”工细如毛发与粗犷、洒脱的剪法形成鲜明对比,结构线条上讲究刚健、流畅、自然,颜色上讲究互补色对比。内容丰富以抽象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理想、情思、审美,被誉为东方之马蒂斯。由于靖边剪纸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与乡土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一九九三年文化部群文司命名靖边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剪纸)”。 

6、佳县刺绣

佳县刺绣源远流长,有其独特的技法及本土特征。主要有服饰、床上用品、综合三大类。技法有绣花、挑花、贴花等。绣花的针法很多,有铺针、平针、散针、打子,套扣、盘金,辫绣、锁绣等。挑花又称十字绣,要求严格的按照面料经纬纹路,挑绣等距离、等长度的十字,排列成各种花纹图案的刺绣形式,有独特的变形吉祥几何纹装饰风格。

7、米脂小米传统小吃

米脂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原腹地,因地有流金河,米汁淅之如脂得县名且盛产小米。米脂小米传统小吃,与民俗息息相关,具有一千多年历史。因有软硬之分,经米脂巧媳妇们的精心制作,不仅硬米“熬米汤”、“捞捞饭”、蒸黄馍馍,软米用来“炸油糕”、“蒸枣糕”、“做油馍馍”“包粽子”、“焖焖饭”。还酿小米酒(黄酒)、炒米茶等等。养育得后生体魄健壮,姑娘婀娜多姿。这些传统小吃与民间节假日有寓意地联系在一起,完善了米脂乃至陕北的民俗文化。  

8、清涧粉条传统制作技艺

清涧县自古就有加工粉条的记载,最早是以绿豆、红薯、高粱为原料加工粉条,只在冬季生产两个月,产量基本以自食为主,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引进粉条加工技术人才,用马铃薯加工粉条获得成功,并于七十年代在全县普遍推广应用。

清涧粉条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粉条加工把清涧人热情爽直、质朴厚道的性格演绎得淋漓尽致。"

9、神木金冠石磨面油茶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神木传统榨油技艺》

“一根横柱吊悬空,撞击声声震耳聋,油坨出油淅沥下,辗车碎籽转匆匆”这是神木民间流传的一首打油诗,是民间榨油的真实写照。神木传统榨油技艺是指用胡麻、黄芥、芝麻、麻子等油料作物,通过炒、磨、蒸、压等工序,人工加工制造出食用黄油的生产过程。传统手工作坊榨出的黄油色泽金黄、清香四溢、美味醉人、扑鼻醇香、营养丰富,久食可补五脏、益气力、长肌肉、增智力,是每个家庭必备必吃的食品佐料。每到榨油时节,满村芬芳、十里飘香,称为“神油”。

《神木传统榨油技艺》被陕西省人民政府2013年8月16日公布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0、绥德羊肉面

绥德羊肉面是本地重要的特色小吃,是重要的民俗类饮食非遗代表性项目。绥德羊肉面选绥德肥嫩山羊肉和优质小麦粉为主要食材。以家庭、红白喜事场所、餐馆、酒店为实践场地,对象为城乡居民,近邻好友和四方宾朋旅客。绥德羊肉面香辣爽口,经济实惠,加工比较容易,男女老少喜食。《绥德羊肉面》于2021年3月16日被公布为榆林市级第六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11、张家山手工挂面制作技艺

吴堡县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是一种古老的汉族面食,已有上千年历史,其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因“茎直中通”(每条挂面的横切面都有针尖般小孔),故有空心之称。靠着父辈们代代口传心授,至今保留了最为传统的制作工艺。制作流程大致分为和面、醒面、搓大条、搓二条、盘条、上筷子、阴条、分筷子、再阴条、出筷子、上大架、晾晒、装封等程序,需20个小时左右方可完成。因其面粉优质,制作精细,所以有面条光洁度好、耐煮沸、煮后不浑汤的特点。

12、子洲馃馅

馃馅,在陕北人的饮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团圆和睦、吉庆安详的象征,是走访亲戚、拜访朋友的传统时尚馈赠礼品,更是定亲时男方送给女方必不可少的聘礼。

子洲馃馅,始制于明永乐年间。以小麦粉、红枣、小磨麻油等为原料,精制成周边、中心隆起的圆饼状,烧烤成金黄味美的面食糕点。六百多年来,因其做工精细、香酥可口、久放绵软的特点而驰名。

13、榆阳传统铜器制作

榆阳铜器制作有7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其中有酒具茶具、工艺火锅、佛像供具、文房四宝、装饰品、旅游纪念礼品和收藏品等。生产的铜器多以生活为用具为主,用铜炊、铜煮锅、铜炒锅、铜勺、铜壶、铜瓢、铜勺等60多。

14、榆阳泥塑

泥塑,历史悠久,源源不绝,泥塑不仅是门手艺和外表观赏性,具有深深的艺术文化内涵,是古今泥塑文化艺术的精神财富,泥塑文化作品,在生活当中是不可获缺的文化休现和艺术价值,比如佛道教庙宇这些泥塑佛像神像,展现历史善道文化,比如红色景区展示厅,这些地方多见泥塑作品展示,给下一代青少年讲述英雄故事,制作传神的泥塑作品,教育下一代,吃苦耐劳,勇敢奋斗的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15、柳编艺术品

榆阳柳编可以说是沙漠地区文化的产物。千百年来,在沙漠草滩上生息繁衍的人们,经过不断的生活实践,利用盛产的沙柳,创造出各种类型、不同作用,多种造型的柳编用品,如笸萝、簸箕、纳粪兜、针线笸萝等。

在陕北的柳编制品中,榆阳的柳编制品颇负盛名,用料考究、工艺精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榆阳柳编主要是用沙柳,此柳木材质软,可用于圈林、筑篱、编排柳栅、挂淤防洪、结扎风墙,拥扎柳鞍、建筑简易房屋及牲畜棚圈。细嫩的柳枝还可编织柳筐、柳篮、柳帽、柳条箱等用具和其它轻巧的工艺品。榆阳柳编曾远销国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编织柳编的柳条子通体粗细均称,粗者约小拇指,细者如高粱秆,长约六七尺许,短则三五尺,坚韧柔软,不易折断。

柳编技艺是一种有实用和审美的创造活动,其特点是以熟练的、专业化的技巧,对柳条等原材料和编制工具的掌握和运用,是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重要手段。

柳编技艺是群众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每件民间工艺品的创作过程与流传过程,是在共同劳动基础上形成的。

柳编制品原材料广泛,充分利用韧性的的特点,注重色泽、肌理,追求天然,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淳朴、醇厚、真诚的品质。

与一般的传统技艺相比,柳编造型观念的主观性更加突出,是民间实用技术和民间工艺美术的有机结合,也是实用性与审美的有机结合。

榆阳柳编传承人吴张定,汉族,1949年9月出生。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乡黄土梁村五组村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跟随父亲和村里柳编能人学习柳编技艺,一直至今,是乡里远近闻名的柳编能人。"

16、根雕艺术品

黑格兰,别名黑疙瘩《秦岭植物志》,属稀乔木,学名柳叶鼠李,别名黑圪兰、红木鼠李,蒙古语雅西乐,是冰河时期的遗留物。它被誉为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活化石,是珍稀保护树种之一。其生长缓慢,周期长,具有耐寒、抗旱、抗腐朽、抗风沙的特征习性,享有“生而不枯、枯而不倒、倒而不朽”的美誉,其根部多为瘤状,形态、纹路千奇百态、栩栩如生,有鬼斧神工、天然趣成之造化,是众物之根不及的根雕艺术原料,分布在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的干旱沙丘、黄坡、乱石或灌木丛中。"

17、子洲面花

子洲面花的诞生已无法考证。寒食时节,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扫墓节,子洲的淮宁河沿岸的人都要蒸子推馍,其一是为纪念介子推。其二是家人把子推馍带到祖先陵前供献给祖先,以表对祖先的纪念。其三是把做好的面花(如小鸟、小鸡、小狗、小兔、小鸭、小猪、小老虎等)晒干,用线穿成串,给小孩带在身上,既可辟邪,也可以当干粮吃。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18、子洲木管(乐器)制作技艺

木管是民间吹奏乐器之一,是一个可以吹出空气的中空管子。木管乐器的得名是由于它们起初都是木制的。木管乐器的历史很久远,上古时代人类在动物的腿骨上打洞制造出来的原始笛子就是木管乐器的祖先。现代木管乐器是从民间音乐中使用的类似芦笛、笛和箫之类的乐器发展而来。木管乐器靠气流震动来发声。往里面吹气时,进入和通过“吹孔”的空气回撞击管子中的一些部位,并通过这根管子的长度,来输送空气的震动从而发出声音。

19、子洲土琵琶制作技艺

琵琶是子洲民间的弹拨乐器,一般用于曲艺演奏或伴奏。子洲县流传的土琵琶多用于陕北说书中的伴奏。其主要生产步骤为:选料、备料;对材料进行刨平,根据所需尺寸做成梨形状;对琵琶的背身(音箱部分)进行挖空、刨平;做面板、上面板;在覆手中央处的面板上开挖“纳音”或“出音孔”;在琵琶的头部挖“弦槽”、钻弦轴孔;安装弦轴;备羊肠细线、粗线;上弦;正音等。

20、吴堡县老黑酱酿造技艺

老黑酱是以豌豆、小麦为原料,辅以食用盐、山泉水,经过选豆、泡豆、去皮、蒸煮、杵捣、采曲、发酵、晾晒、二次发酵、研磨等复杂工序,纯手工制作而成。从豆子发酵、进缸到出缸,一般需要四、五十天的时间。

21、社火火脸谱绘制技艺

作为古老的民间美术品种之一,无论是在布局,设色,绘画,修整笑诸多方面,都已形成一整套成孰技艺和相对固定的程式,并目日臻精细和完美。脸谱的谱式就有很多种,如:对脸,破脸,碎脸,悬脸,转脸,定脸等,最长见的是对称形和旋转形两种。画脸谱的颜色早期只用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暗合五行明辨忠奸。这也是表现社火脸谱人物角色性格的基本色彩和语言。木马勺、木梭、木桶、木斗、木瓢、葫芦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且极易取得的生活器具,都可以作为绘制和再现社火脸谱的载体。

22、宁强羌族刺绣

陕西省宁强县是古羌族的主要居住地之一,当地妇女善于运针走线、拧线织锦,挑花刺绣,制作出独具风格与特色的绣品。宁强羌族刺绣除了独特的民族风格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观赏性和实用性。不仅色彩绚丽夺目、对比强烈,而且朴素大方、牢固耐用。刺绣中有“十字挑绣”、“串挑绣”、“编挑绣”三种主要针法,完全保持了羌绣的民族传统工艺和特色,它比四川羌绣保留的原始元素多。

23、中华老字号西凤酒酿造技艺

西凤酒酿造包括制曲、制酒、贮存等技艺及相关法则。制曲用大麦、豌豆按3:2比例混合粉碎,加入水和“母曲”搅拌,拌料要求“手握成团、不散不粘”,装入木制曲模,在曲板上踩制,每块曲踏11脚(边6、头2、中间3),后运至砖木结构曲房分层排列以中高温培养30天而成。制酒生产9月开始,次年6月结束。以粉碎为4至8瓣的高粱为原料,清蒸后加入曲料及辅料,采用土暗窖固态续米查 法、老五甑工艺混蒸混烧,中温分段摘酒。每年用“生土”和泥更新窖壁;用“眼看鼻闻手摸脚踢”等感官经验控制发酵“前缓中挺后缓落”的要求;装甑讲求“轻松薄匀缓”;蒸馏讲求“缓火蒸馏、大火追尾”;摘酒通过观察“酒花”形状“掐头去尾留中间”而得新酒。贮存用麻苟纸与生物粘合剂制作的“酒海”贮新酒三年以上,酒中各种酸、酯、醇香味物质达到平衡,口感更加协调细腻。目前,该技艺在专业培训的基础上,口传心授、师徒相延的方式仍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并不断拓展。

24、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

中华老字号同盛祥饭庄创建于1921年,是西饮公司下属的清真餐饮企业,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同盛祥牛羊肉泡馍素以“料重味醇、肉烂汤浓、馍筋光滑、香气四溢,清香爽口”而饮誉天下。

25、旬邑彩贴剪纸

旬邑彩贴剪纸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旬邑彩贴剪纸通过剪、贴、衬等多种工艺流程,有机地组成一幅幅内容完整,情趣盎然,构图饱满充实,色彩和谐灿烂,独具民间艺术风貌的彩色剪纸画。库淑兰是旬邑彩贴剪纸代表性人、旬邑彩贴剪纸的创立者和开拓者之一,首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中国女性。

26、关中葫芦制作技艺

葫芦是中国吉祥文化的代表,梁平安继承家传技艺,秉承崇德精艺,融合创新,使葫芦艺术更具系统性、历史性、人文性和艺术性。把竹刻、雕刻、浮雕、绘画、书刻、砑花及造型艺术、传统文化在葫芦上多样化呈现,使别枝离蔓的自然葫芦和艺术融为新的葫芦文化。

烙画“中国梦”葫芦作品选入中国烙画集,“红军过雪山”葫芦作品获山东中国“香山杯”葫芦艺术展铜奖。为全运会创作的会动的吉祥物秦岭四宝和兵马俑在西安市旅游商品大赛获最佳创意设计奖。

葫芦作品选进全运村“致敬匠心,观阅经典”西安市非遗文化展,让来自全国的运动员,零距离接触留传久远,内容丰富陕西非遗文化。

关中葫芦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社、陕西西安各报纸媒体都有报道。"

27、莲湖精巧面塑

面塑,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陕西西安莲湖面塑最早史料记载可追溯到唐朝。宰相韦巨源的家宴,用面塑的方式制作了70多位音声部人,命名为《素蒸音声部》。面塑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拨、擀、揉,披上发饰和衣服,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面塑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手艺的翘楚之一,它承载的是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与历史,通过面塑作品的欣赏,我们与古人的生活相通在了一起,我们知道了过去的人们是如何通过面塑来表达对艺术和生活的追求。同时,面塑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制作当下大家喜欢的角色。在制作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大家的空间思维能力,手脑配合能力,创造力和色彩审美。

28、澄城刺绣

澄城刺绣,历史悠久,在民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是衣食住行、婚嫁礼品,还是生子庆寿、丧俗祭祀等民俗活动,都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澄城刺绣绣品用途广泛,内涵丰富,寓意深刻;针工细腻齐整,花形简洁大方,颜色搭配和谐,淡雅适度,清秀劲拔,所绣图案显得活灵活现,富有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点,这些出自农妇村姑之手的绝妙创造,袒露出北方勤劳人民的淳朴情怀,倾泄着它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执著追求,呈现着她们艺术创造的卓越才能。

2008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9、蒲城土织布技艺

蒲城土织布技艺:蒲城县永丰、荆姚一带远在春秋时期就有以麻织布的习俗,明清时期物美价廉的土布深受百姓喜爱,织布技艺走向千家万户,呈现出机杼之声不绝于耳的繁荣景象。现以荆姚镇传习生产最为有名,不仅品种繁多、花色各异,而且各种高档床单、衬衫已成蒲城土织布开发制作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深受城市消费者的钟爱和欢迎。

30、延川剪纸、延川布堆花

延川剪纸起源早发掘晚,一直埋没于民间,时至1985年才得以渐次发展兴盛,20世纪90年代迈入成熟期,新世纪达到鼎盛,涌现出剪纸艺术大师高风莲,名家郭如林、高河晓、刘洁琼、刘小娟、袁随花等10余位,形成了15000人的庞大队伍,1991年被中央文化部命名为“全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04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剪纸之乡”。

31、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耀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创烧于唐朝,成熟于五代,宋代登上了中国乃至世界青瓷的高峰,被誉为“北方青瓷的代表”。耀州窑的传统工艺主要体现在原料的采配、成分及加工,泥料的储备及练揉,手工拉坯及修坯,手工雕花、刻花、划花、贴花、印花,釉药的选配、制备及敷施,匣钵、窑具的制作及装窑,火焰气氛及烧成等七个方面。一件制品完成要经过采料、精选、风化、配比、粑泥、陈腐、熟泥、揉泥、手拉坯、修坯、釉料精选、配制、施釉、手工装饰(雕、刻、贴、印)、窑具制作、装窑、烧窑等17道工序。

32、拐枣酒酿造技艺

该项目位于陕西南部的拐枣酒酿造技艺由来已久,到目前为止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自古陕南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但粮食作物匮乏,老祖先利用山上的野果拐枣为主要原料,以传统固态发酵的方式,经蒸馏提取而成!果香浓郁,色泽黄亮,加热饮用,风味独特并有明显除湿祛寒功效!

33、西乡牛肉干制作技艺

牛肉干是陕西省西乡县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名贵清真风味食品,已有数百年历史,信一牛肉干均优选中国良种黄牛腿部精肉承袭祖籍传统工艺,并融和企业自行研发的生产专利技术,以十多种天然调味品为佐料,经剔筋去皮、漂洗、分割、烘烤等十余道工序,历时十五天精制而成。信一牛肉干以肉质鲜嫩、色泽红润、酥松可口、清香悠长、风味独特等特点驰名省内外,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西乡牛肉干也先后被认定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34、乞丐酱驴

品牌简介“乞丐酱驴”(餐饮品牌):始于民国22年,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传承。2005至2007年,由第四代传承人李鑫申请注册商标,并成立咸阳鑫响乞丐酱驴餐饮有限公司,公司现有大小餐饮门店70余家。2018年乞丐酱驴肉制作工艺被国家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乞丐酱驴”餐饮机构至今已研发并生产出的驴肉系列产品有酱汁驴肉”、“手撕驴肉”、“香辣驴肉酱”、“金钱肉”、“阿胶块”、“阿胶糕”等30多种系列,公司拥有养殖基地1座、5家公司合作社、1家肉源采购点。销售是通过5家直营店、114家连锁加盟店、711家经销点、网店,已发展为年产900吨,年销售额7000多万元西北地区驴产品龙头企业。

35、泾阳裕兴重散茯茶制作技艺

裕兴重茯茶已有600多年历史,泾阳裕兴重散茯茶创于明未清初,其影响为泾阳茯茶之首,裕兴重茶庄生产经销占当时泾阳茯茶的百分之陆拾。县志及西北、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均有记载。裕兴重是陕西(西安 咸阳)老字号,是古今陕西茯茶史上最古老、最有名的茶庄茶行,也是当代传统手工茯茶传承的典型代表,泾阳裕兴重散茯茶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散茯茶发花茶(冠突散囊菌)。

36、略阳罐罐茶制作技艺

2013年,略阳罐罐茶制作技艺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罐罐茶制作是氐、羌民族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的传统饮食制作手工技艺,已有千年以上的传承历史,它是羌、汉民族融合的一种特有饮食文化现象,是羌族人饮食习俗真实的记录,是研究嘉陵江上游羌族人饮食文化的宝贵资料。

略阳罐罐茶制作技艺讲究茶汁调料的成分和佐料食材的选择,熬制茶水的调料主要是藿香和茶叶杆,佐料以鸡蛋、豆腐丁、腊肉丁、核桃为主。优质罐罐茶具有茶香、汤浓、味美的特征,营养丰富,四季皆宜。

2017年,略阳罐罐茶被陕西省旅游局、陕西省商务厅评为“首届陕西旅游金牌小吃”。

37、陇州马蹄酥制作技艺  

陇州马蹄酥是色香味俱全的陇州民间传统糕点,口味独特,营养丰富,老少皆宜。陇州马蹄酥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为唐代宫廷食品,据记载《陇州文史资料》记载清代光绪年间,陇州就有就有擅长马蹄酥的糕点店“芝兰斋”。陇州马蹄酥在制作的过程中,对配料选择,比例的调和,制作的方法都有自己一套程式,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的陇州马蹄酥制作技艺本身具有科学价值。

38、古琴

古琴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弹弦乐器,至今已有 3000 多年历史。在古长安地区的周原之上,多位前世圣贤善琴且知琴,他们或制琴之法度、或作琴制曲、或以琴叙史。琴器、琴人、琴曲、琴谱、琴史、琴论、琴律等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核心要素。古琴艺术与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融于古长安,一路向东,播撒于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地区,并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古琴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称作“斵琴”。千百年来与丝弦制度共同承载着中国琴学的音声审美与思想理念。汉唐以来留下“斵琴法”“调声法”“胶合法”“缀徽法”“琴漆法”“造弦法”“煮弦法”以及“漆胎制度”等等施材配料、工艺秘笈的文字记述,总结出“九德四芳”等“斵琴”标准。是中国琴学“体用相须”“知行合一”思想的最高体现。

传承人李村是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琴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古琴修复研究中心”负责人。研究整理与打谱发掘《凤凰鸣岐》等琴曲多首。创作《胡笳十八拍——文姬归汉》以及获奖作品多部。2008年古琴与乐队作品《流水》奏响维也纳金色大厅。发表《秦汉时期古长安区域琴史发展脉络》等学术论文多篇等。